章嘉呼图克图(藏语:ལྕང་སྐྱ་ཧོ་ཐོག་ཐུ།,藏语拼音:Janggya hotogtu,威利:lcang skya ho thog thu;蒙古语:ᠵᠠᠩᠭᠢᠶᠠ
ᠬᠦᠲᠦᠭᠲᠦ,中蒙通用转写:ǰangɡiy_a hütügtü,西里尔字母:Зангиа Хутагт),也稱為章嘉活佛、張家活佛,藏传佛教内蒙古地区历史上地位最为崇高的活佛,曾与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并称为蒙古两大呼圖克圖(活佛),两者又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领袖。
确立世系[编辑]
据传说,第一世的章嘉呼图克图阿罗汉尊達,為釋迦文佛的弟子,降生印度,四世以前都转世在印度,五世以后转世在西藏和青海。从十三世转世以后,始称章嘉活佛,即为一世章嘉活佛。 一世章嘉呼图克图禅克朗塞拉(又译:扎巴俄色),出生于中国青海互助县红崖子张家村。前世活佛为班觉轮珠,曾为西藏大寺的喇嘛,其著作甚多,并为第五世达赖喇嘛的经师。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圆寂。五世达赖为其造一塔供奉之。后来转生在青海张姓之家,幼童时能勤学经典,出家修所有密宗经典,均依前世之传法,搜集殆遍依梵经规律编写诸经、传授僧俗、修建寺庙、传授密宗、驻锡格偏寺为众喇嘛之师。后在廓隆寺被尊为活佛,因生于宗喀白樺樹之地。藏語白樺樹漢語音譯為「张家」,故被称为“张家活佛”,另一说他是汉族與藏族混血,有張姓漢人的血統,所以叫张家。于崇德六年(1641年)逝世。
后清圣祖以张家二字不夠文雅,改为章嘉。二世阿旺罗布桑却拉丹,生于青海湟中县,其父张益华。自幼聪慧,能辨识前世章嘉经典佛像,经班禅额尔德尼认定为一世章嘉活佛转世灵童。前往拉萨拜师达赖五世,为其亲信。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阿旺罗布桑却拉丹被清政府封为“札萨克喇嘛”,主管内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事宜,四十四年(1705年),获得“呼图克图”尊号。三世若必多吉曾經創造出一套用於滿文轉寫梵文咒語的滿文陀羅尼字。乾隆元年(1736年),章嘉的正式称号被定为“管理京师寺庙喇嘛札萨克达喇嘛振兴黃教大慈大国师”。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廷规定章嘉转世须经金瓶掣签决定。七世罗桑般殿丹毕蓉梅,1949年由成都仓促乘机随国民政府抵達台湾,1957年在台北圆寂,据传七世章嘉圆寂前曾親筆簽署在「反攻大陸」以前不再转世,故中華民國在此之後未再認定章嘉转世系统。[1]1998年8月11日,十四世达赖喇嘛在印度达兰萨拉認定了第八世章嘉呼圖克圖,也是現任的章嘉呼圖克圖。此人於1980年出生在青海的宗喀地區,很小的時候就作為西藏難民流亡到了印度,後來於1998年在那裡受戒,[2]現駐錫南印度哲蚌寺。根據「南蒙古大呼拉爾」議會議長席海明的說法,歷代章嘉轉世都來自內蒙古土族,現任章嘉也視為內蒙古人。[1]除了上述這位章嘉以外,另外還有兩人自稱章嘉呼圖克圖,但三人中沒有一人受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官方承认。[1]
歷世章嘉呼图克图[编辑]
世別
|
生卒年
|
本名
|
轉生地
|
備註
|
(第一世)
|
|
尊達
|
印度
|
釋迦牟尼佛大弟子之一,其事蹟詳見佛說大藏經內。
|
(第二世)
|
|
釋迦西念
|
印度
|
生当漢代,為諾格祖諾之大弟子,當時稱為南瞻部洲六大師之第二。
|
(第三世)
|
|
達班阿雜爾推
|
印度
|
生當中國漢代,為當時印度八十位大德成就之一。
|
(第四世)
|
|
嘎瓦伯雜
|
西藏
|
生當唐代,正藏王赤松德贊大興佛法之時,由印度請來經典,多由其譯為藏文,藏人譽之為人天眼目。
|
(第五世)
|
|
召普巴
|
西藏
|
住世不久,事蹟少有傳者。
|
(第六世)
|
|
色世日瓦
|
西藏
|
由其創建全藏佛教教規,提倡安住修行正法,所著經論甚多。
|
(第七世)
|
|
道傑僧格
|
西藏
|
住世一百廿餘歲,多半棲身巖洞,著經論八十餘卷。
|
(第八世)
|
|
羅追江參
|
西藏
|
宏教度生,貢獻特多,對全藏各寺僧眾之整理重建共住清規,厥功尤偉。
|
(第九世)
|
|
八思巴
|
西藏
|
生而神異,幼時博通三藏,著有「彰所知論」流傳於世。
|
(第十世)
|
|
釋迦也希
|
西藏
|
為宗喀巴四大弟子之一,佐以黃教,建色拉寺(前藏三大寺之一)代表宗喀巴應明帝之請入京,受封「妙覺圓道西天佛子大國師」。
|
(第十一世)
|
|
哲尊丹
|
西藏
|
在色拉寺著作上乘五部佛經大註解,為西藏佛經八大註解之一,並在三大寺等處,建立學校甚多。
|
(第十二世)
|
|
班覺輪珠
|
西藏
|
為五世達賴喇嘛之上師,曾建密宗道場諸事業。
|
第一世(第十三世)
|
1607年-1641年
|
哲巴鄂色爾
|
青海
|
初年赴藏學習經典,在當時喇嘛中,稱智慧第一,經達賴證明為其師班覺輪珠再來,嗣後回青海佑寧寺,傳揚佛法。
|
第二世(第十四世)
|
1642年-1715年
|
阿班羅桑曲殿
|
青海
|
清康熙帝請達賴派一與其道德相同之高僧赴京,乃選此公應命,帝親臨聽經,特為整修北京弘仁寺(旃檀寺)、嵩祝寺等廿餘寺設喇嘛印務處,使任扎薩克達喇嘛。建議建寺安撫蒙旗,帝乃為建彙宗寺於多倫,蒙古王公集寺贊揚欣服,奉派安撫青海兩翼廿九旗,亦相繼歸服,奉旨建五臺山菩薩頂等處十大寺,歷十年完成,每年至各蒙旗巡化,德望日隆,帝封之為「灌頂普善廣慈章嘉圖克圖大國師」。雍正帝所著「御選語錄」稱之為「是真再來人,實大善知識」。自是章嘉圖克圖大國師累世相繼,主持內蒙古及青海兩翼蒙旗之教化。
|
第三世(第十五世)
|
1716年-1786年
|
業西丹畢蓉梅
|
青海
|
六歲時青海不靖,奉召入京,繼承法位,雍正十二年藏亂平靖,奉派同皇十七子親王,送七世達賴回藏,乾隆年間,將雍親王邸,改為雍和宮大喇嘛寺,設置四大學院,皆躬與其事,並監修妙應寺、資福院、普度寺及專供滿族出家之正覺寺、泛香寺、功德寺,以及東西陵之永謨寺、隆福寺與熱河之布達拉寺等九個大寺,由其訂立管理規則,班禪喇嘛來京,奉召與皇六子親王接待。乾隆帝復於多倫慧宗寺右側建造善固寺施之,並欽定雍和宮、彙宗寺、善因寺為同樣收召蒙旗喇嘛安住頌經之所。會准噶尔阿睦爾撒纳」及「達瓦齐」叛亂,奉詔派員勸服。達賴七世圓寂,奉旨辦理善後,並尋其八世呼畢勒罕,因入藏二年;歸京後,奏請派前後藏派堪布多名來北京、熱河、五臺等處,任扎薩克及總理堪布,並為駐藏聯絡之代表,奉准實行,至今罔替。
|
第四世(第十六世)
|
1787年-1846年
|
業西丹畢鑒贊
|
青海
|
欽派入藏調查等事,歷三年回京,復巡化各盟旗四次,並在青海草地建光積寺,寺共一百一十間,三層樓,金瓦頂,內供大召千尊。
|
第五世(第十七世)
|
1849年-1875年
|
業西丹畢呢瑪
|
青海
|
應召入京,繼承法位,咸豐初年,欽派入藏,歷二年餘始返,充任喇嘛印務處掌印,扎薩克達喇嘛,並曾赴各蒙旗巡化。
|
第六世(第十八世)
|
1878年-1888年
|
業西丹畢嘉蘇
|
青海
|
應光緒帝召,赴京繼法位後,曾赴五臺及多倫二寺與內蒙伊、烏、錫、昭等四盟各旗首長及高級喇嘛寺,會商整理政教等事宜。
|
第七世(第十九世)
|
1891年-1957年
|
羅桑般殿丹畢蓉梅
|
青海
|
已圓寂,最後一位公認的章嘉呼圖克圖。
|
第八世(第二十世)(有爭議)
|
1980年-
|
丹增頓由益西嘉措
|
青海
|
現駐南印哲蚌寺。
|
参考文献[编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他各部 | |
---|
| 注釋 | 一、加 *號者為 內屬蒙古,其餘為 外藩蒙古。 二、科布多所屬阿爾泰烏梁海、新土爾扈特部、新和碩特部後劃歸 阿爾泰。 |
---|
|
| | |
---|
| | |
---|
| | 鑲黃旗察哈爾 · 正黃旗察哈爾 · 鑲紅旗察哈爾 · 正紅旗察哈爾 · 鑲白旗察哈爾 · 正白旗察哈爾 · 鑲藍旗察哈爾 · 正藍旗察哈爾 |
---|
| | |
---|
| | |
---|
| 烏里雅蘇臺統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