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巴利語:khandha;梵語:स्कन्ध,转写:skandha;孟加拉語:স্কন্ধ,转写:skandha),又譯為陰或聚,有積增聚合的意思[1],佛教術語,意指人類存在的基本要素。佛教將蘊分析成五種基本元素,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五者,又稱五蕴(梵語:पञ्च स्कन्ध,转写:pañca-skandha;巴利語:pañcakkhandhā),舊譯五陰、五聚、五眾或五受陰;其中,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四者称爲四蘊。
蘊的釋義[编辑]
《大毘婆沙論》記載“蘊”有六種含義:
“
|
問:何故名蘊?蘊是何義?答:聚義,是蘊義;合義,是蘊義;積義,是蘊義;略義,是蘊義;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若多增語,即蘊增語。
- 聚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為一聚,立為色蘊;乃至識蘊,聚義亦爾。
- 合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為一合,立為色蘊;乃至識蘊,合義亦爾。
- 積義,是蘊義者,如種種物,總為一積,名雜物蘊;如是諸色,總為一積,立為色蘊;乃至識蘊,積義亦爾。
- 略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略一處,立為色蘊;乃至識蘊,略義亦爾。[2]
- 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者,謂:色蘊,可施設有三世,乃至識蘊,亦可施設有三世故。
- 若多增語,即蘊增語者,如多財名財蘊,多穀名穀蘊,多軍名軍蘊,雖多人眾,不相疊肩,而同一事故,名為軍;如是,俱胝、那庾多等,諸極微色,雖相去遠,以相同故,合立色蘊;乃至識蘊,無量剎那,雖相去遠,而相同故,合立識蘊。[3]
|
”
|
五蘊釋義[编辑]
五蘊之定義如《雜阿含經·六一經》:
“
|
- 云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受陰。……
- 云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受陰。……
- 云何想受陰?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受陰。……
- 云何行受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
- 云何識受陰?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是名識受陰。……
|
”
|
五取蘊[4]之定義又如《雜阿含經·四六經》:
“
|
- 若可閡可分,是名色受陰,何所閡?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飢,若蚊、虻、諸毒虫,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
- 諸覺相,是受受陰,何所覺?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是故名覺相是受受陰。……
- 諸想,是想受陰,何所想?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陰。……
- 為作相,是行受陰,何所為作?於色為作,於受、想、行、識為作,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
- 別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
|
”
|
五蘊之緣起如《雜阿含經·五八經》:
“
|
世尊!何因何緣?名為色陰,何因何緣?名受、想、行、識陰。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
|
”
|
五蘊的體性是:生滅、無常、苦、空、無我。[5]
巴利三藏解说[编辑]
在《巴利三藏》中,有详细的解释。
大乘佛經解說[编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開首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一個“五蕴”。
《楞嚴經》將「五蘊」譯為「五陰」[21],而在經中的卷九及卷十,還特別舉例講述了每蘊修行次第的十種魔相,合為五十陰魔[22]相。《楞嚴經》所講述的修行次第,也就是相關於五蘊的次第順序。《楞嚴經·卷十》對於五蘊(五陰)的論述,首先強調了:『五陰本因,同是妄想。』,然後闡述了五種妄想─「堅固、虛明、融通、幽隱、顛倒」─而對應了「色、受、想、行、識」五蘊。然後闡述了五蘊的邊際與次第關係而說:
“
|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妄,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
”
|
也就闡明了,五蘊妄執的生起次第乃是「識、行、想、受、色」,所以其銷破次第也就是反向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其實也就是覺知境界的五層存在次第。五蘊的五種覺知境界存在層次,也就是覺性的五種妄執障礙層次,也就是存在萬象的顯化層次,所以也就對應了菩薩修行習證的漸進次第。
現代解說[编辑]
按現代用語來說,五蘊可以指以下五種[23][24]:
- 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25]
- 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26]
- 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27]
- 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28]
- 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29]
參考條目[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名蘊?蘊是何義?答:聚義是蘊義,合義是蘊義,積義是蘊義,略義是蘊義,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若多增語即蘊增語。」
- ^ 《大毘婆沙論》:問:過去、未來、現在諸色,可略聚耶?答:雖不可略聚其體,而可得略聚其名,乃至識蘊應知亦爾。問:若爾,無為亦應立蘊,諸無為名可略聚故。答:諸有為法有作用故,有略聚義,雖體有時不可略聚者,而略聚其名,立色等蘊。諸無為法,無作用故,無略聚義,雖可略聚其名,而不可立為蘊。
- ^ 《大毘婆沙論》:問:若多增語是蘊增語者,為有一極微名色蘊不?有作是說:非一極微可立色蘊,若立色蘊,要多極微。復有說者:一一極微,有蘊相故,亦可各別立為色蘊,若一極微無色蘊相,眾多聚集,亦應非蘊。阿毘達磨諸論師言:若觀假蘊,應作是說:一極微,是一界、一處、一蘊少分;若不觀假蘊,應作是說:一極微,是一界、一處、一蘊。如人於穀聚上取一粒穀,他人問言:汝何所取?彼人若觀穀聚,應作是答:我於穀聚取一粒穀;若不觀穀聚,應作是答:我今聚穀。乃至識蘊,一一剎那,問答亦爾。
- ^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名取蘊?取蘊是何義?答:此從取生,復能生取,故名取蘊。復次、此從取轉,復能轉取,故名取蘊。復次、此由取引,復能引取,故名取蘊。復次、此由取長養,復能長養取,故名取蘊。復次、此由取增廣,復能增廣取,故名取蘊。復次、此由取流派,復能流派取,故名取蘊。復次、此蘊屬取,故名取蘊,如臣屬王,故名王臣;諸有漏行,都無有我,設有問言:汝屬於誰?應正答言:我屬於取。
復次、諸取於此,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故名取蘊。復次、諸取於此,增長廣大,故名取蘊。復次、諸取於此,長養攝受,故名取蘊。復次、諸取於此,染著難捨,猶如塵垢,染著衣服,故名取蘊。復次、諸取於此,深生樂著,如魚鼈等,樂著河池,故名取蘊。復次、此是諸取巢穴、舍宅,故名取蘊,謂:依此故,貪、瞋、癡、慢、見、疑、纏、垢,皆得生長。
應知此中,依同分取,立取蘊名,謂:依欲界取,名欲界取蘊;依色界取,名色界取蘊;依無色界取,名無色界取蘊;如依三界同分取,立取蘊名,依九地取,應知亦爾。此於界地,無雜亂故,若於相續,容有雜亂,謂:依自取他蘊,名取蘊,亦依他取自蘊,名取蘊。若於相續,無雜亂者,一切外物,應非取蘊,以外物中,無諸取故;然諸外物,依有情取,立取蘊名,互生長故。」
- ^ 《雜阿含經》卷2:「世尊告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於意云何?色為是常、為無常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不?」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有我、異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如實觀察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CBETA, T02, no. 99, p. 7, b23-c11)
- ^ 《巴利三藏·相應部》(卷22,第48章):“諸比庫!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色蘊。”
- ^ 《清淨道論·第十一品》:“堅硬相的是地界……於此身中,堅性或固性的是地界。”“粘結相的是水界……於此身中,粘結性或流動性的是水界。”“遍熟相的是火界……於此身中,遍熟性或暖熱性的是火界”“支持相的是風界……於此身中,支持性或浮動性的是風界”。”
- ^ 它們分別是:眼、耳、鼻、舌、身五種淨色;色、聲、香、味四種境色;女根色、男根色兩種性根色;心所依處;命根色;營養;空界;身表、語表兩種表色;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三種變化色;色集聚、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四種相色。详见《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六章“色之概要”。
- ^ 《巴利三藏·相應部》(卷22,第48章):“諸比庫!所有受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受蘊。”
- ^ 《巴利三藏·相應部》(卷36,第5章):“諸比庫!此等之三者,是受。以何者為三者?乃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
- ^ 《增壹阿含經》卷28:「彼云何名為痛陰。所謂[18]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是謂名為痛陰。」(CBETA, T02, no. 125, p. 707, b8-9)
- ^ 《巴利三藏·相應部》(卷22,第48章):“諸比庫!所有想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想蘊。”
- ^ 《巴利三藏·相應部》(卷22,第56章):“諸比庫! 六想身是。色想、聲想、香想、味想、所觸想、法想是,此名之為想。”
- ^ 《增壹阿含經》卷28:「彼云何名想陰。所謂三世共會。是謂名為想陰。
」(CBETA, T02, no. 125, p. 707, b9-10)
- ^ 《巴利三藏·相應部》(卷22,第48章):“諸比庫!所有行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行蘊。”
-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二章“心所之概要”
- ^ 《增壹阿含經》卷28:「彼云何名為行陰。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陰。」(CBETA, T02, no. 125, p. 707, b10-11)
- ^ 《巴利三藏·相應部》(卷22,第48章):“諸比庫!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識蘊。”
-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一章“心之概要”
- ^ 《增壹阿含經》卷28:「彼云何名為識陰。所謂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識陰。」(CBETA, T02, no. 125, p. 707, b11-13)
- ^ 根據天台宗《摩訶止觀》卷五(上)所谓:“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
- ^ 《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 宣化上人
- ^ 《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 ^ 《增壹阿含經》卷28:「五盛陰苦。云何為五。所謂色.痛.想.行.識。」(CBETA, T02, no. 125, p. 707, b5-6)
- ^ 《瑜伽師地論》卷25:「謂言色者。即十色處及墮法處所攝眾色。是名色蘊。」(CBETA, T30, no. 1579, p. 419, a27-28)
- ^ 《瑜伽師地論》卷25:「所言受者。即三種受。是名受蘊。」(CBETA, T30, no. 1579, p. 419, a28-29)
- ^ 《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為想。所謂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黃.白.黑.知苦樂。故名為知。」(CBETA, T02, no. 125, p. 707, b16-18)
- ^ 《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為行。所謂行者。能有所成。故名為行。為成何等。或成惡行。或成善行。故名為行。」(CBETA, T02, no. 125, p. 707, b18-20)
- ^ 《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為識。所謂識。識別是非。亦識諸味。此名為識也」(CBETA, T02, no. 125, p. 707, b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