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澎湖



“ | 天台勝景足凝眸,奎璧聯輝接斗牛。霧起香爐迷古渡,霞飛西嶼燦芳洲。 龍門浪湧蛟宮幻,虎井淵澄蜃室浮。夜靜案山漁火近,更聞太武白雲謳。 |
” |
——呂成家(1796-1820),澎湖八景詩 |
澎湖簡介
澎湖,又或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東側,由多達九十幾個大小不同的島嶼組成,地質多為玄武岩,最早可信文獻出現於宋代,中文記作「彭湖」或「平湖」,在西方文獻則出現於16世紀,載作「Pescadores」,意即「漁人之島」。自公元1945年起,澎湖被劃為中華民國的離島縣市,即澎湖縣,下轄五鄉一市,分別是馬公市、湖西鄉、白沙鄉、西嶼鄉、望安鄉以及七美鄉,其中縣治設於馬公市。
澎湖在14世紀之後納入大明帝國版圖,常做為漁民、商人以及海盜等航海所經休憩或窩藏之地,漸成略具規模的漢人(閩南裔)聚落。16世紀為大航海時代,大明帝國雖實施海禁政策,但民間商貿交流不曾中斷,澎湖因地理位置使然,不時涉入國際間競爭的角力;在1622年至1624年間,甚至被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17世紀(明朝末年),澎湖海域則被以鄭芝龍為首的海商集團掌控,後在1662年正式開展明鄭的東寧王國時期。1683年,大清康熙皇帝派遣施琅擊潰東寧王國,翌年將澎湖與台灣納入大清帝國版圖。1895年清廷簽署〈馬關條約〉,將澎湖與台灣主權割讓予日本帝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落幕,日本宣布投降,蔣介石派遣國民黨軍隊接收澎湖和台灣,澎湖自此隸屬中華民國,延續迄今。
澎湖居民多以海為田,人口外流嚴重。根據1950年至1960年代間義大利靈醫會會士的紀錄,澎湖已有25萬人口遷居高雄,留守當地約莫有高達八成居民從事漁業,爾後社會結構漸趨轉變。在21世紀之後,澎湖人口職業組成逾半為軍公教人員,其次為服務業,並以觀光旅遊從業人員為大宗。
優良條目
澎湖廳城,位於臺灣澎湖縣馬公市碼頭區,馬公市古名媽宮,故亦稱媽宮城、又因興建年代為大清光绪年間,亦作光緒城。澎湖廳城為磚石城,由澎湖水師鎮首任總兵官吳宏洛負責督造,光緒十三年(1887年)動工、光緒十五年(1889年)落成,耗資23537兩,是台灣清領時期最後一座軍事防禦性的城池。
澎湖廳城原有六座城門,大半部分在日治時期因都市改正計畫被階段性拆除,用以填海造港,剩餘城垣因位處軍事要地及駐軍考量,尚有大西門、小西門(順承門)及西側城牆保留迄今,民國74年(1985年)8月19日被公告為「國定古蹟」,現另作觀光旅遊之用途。
你知道嗎?
行政區劃
精選圖片
條目分類
精選傳記
維基媒體

- 東亞文化圈(中國 - 朝鮮半島)
-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区:河北 - 山西 - 江苏 - 浙江 - 山东 - 安徽 - 福建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云南 - 新疆 - 江西 - 贵州;城市:北京 - 天津 - 上海 - 南京 - 苏州 - 广州 - 武汉 - 西安 - 宁波 - 青岛 - 重庆 - 台州 - 惠州 - 肇庆;其他:香港 - 澳門 - 东北地区 - 天津滨海新区)
- 中華民國(廣域:臺灣 - 福建;縣市:臺北 - 基隆 - 桃園 - 苗栗 - 臺中 - 彰化 - 南投 - 雲林 - 臺南 - 高雄 - 澎湖 - 宜蘭)
- 日本(東京 - 琉球)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大韓民國
- 東亞文化圈(中國 - 朝鮮半島)
- 美洲
- 大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