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大字
女真大字 | |
---|---|
類型 | 語素文字 |
語言 | 女真語 |
使用時期 | 1119年至15世紀後半期 |
母書寫系統 | |
注意:本頁可能包含Unicode的國際音標。 |
![]() |
漢字字體風格 |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 |
字形 |
筆畫 ‧ 筆順 ‧ 偏旁 ‧ 六書 ‧ 部首 新字形 ‧ 通用規範漢字表 國字標準字體 ‧ 常用字字形表 |
漢字文化圈 |
吳語字 ‧ 粵語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官話字 舊字體 ‧ 新字體 ‧ 擴張新字體 韓國國語國字問題
吏讀 ‧ 鄉札 ‧ 口訣 |
衍生文字 |
合文 ‧ 女書 ‧ 則天文字 ‧ 閩南借音字 ‧ 注音符號 |
字音 |
日本漢字音
古音 ‧ 吳音 ‧ 漢音 ‧ 新漢音 ‧ 宋音 ‧ 唐音 ‧ 慣用音 ‧ 聲調 ‧ 音讀 ‧ 訓讀 ‧ 重箱讀法 ‧ 湯桶讀法 |
資訊科技 |
統一碼 ‧ 中文輸入技術 ‧ 中文輸入法 |
漢字詞 ‧ 錯別字 ‧ 提筆忘字 ‧ 廢除漢字論 ‧ 漢字復活 ‧ 字謎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女真大字是用於書寫女真語的一種文字,與女真小字統稱女真文。女真族初始沒有文字,12世紀生女真完顏部在今中國東北及俄羅斯遠東海濱省一帶建立金朝後,借用遼朝契丹人統治者使用的契丹文書寫文書。因契丹文基於蒙古語族的契丹語,而女真語屬於滿-通古斯語族,在書寫中多有不便,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因此命學過契丹文和漢文的完顏希尹與葉魯創造女真的本族文字。於是希尹等根據契丹大字的造字法創造了女真大字,於金太祖天輔三年農曆八月(1119年)下詔頒行於眾。此後金熙宗完顏亶又根據契丹小字創造了女真小字,於天眷元年(1138年)頒行。女真大字與女真小字同時並用。天眷元年農曆九月,金熙宗下詔,「百姓誥命,女直、契丹、漢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漢人。」女真大字首次用於官方文書。而後皇統五年(1145年),又有「初用御製小字」的記載,女真小字開始用於書寫官方文書。
女真大字與女真小字的區別沒有契丹大字與契丹小字的區別大,使得現代學者很難分辨大小字。《金史》中對女真大字的造字方法作了簡明的闡述:
希尹乃依仿契丹字,制女直字。 《金史·勗傳》
希尹乃依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制女真字。 《金史·完顏希尹傳》
然而卻沒有說明女真小字的造字由來。如果按照女真大字出於契丹大字,則女真小字當出於契丹小字,那麼現存遺留的字跡則是女真大字而非女真小字,但由於缺乏史料記載,學術界尚無法作出結論。另一種可能是《金史》所載的「御製小字」之說並非屬實,或僅僅是對女真大字作了少許修改而已。
參閱[編輯]
參考書目[編輯]
- 《中國通史》,白壽彝
- 《女真語言文字研究》,金光平、金啟孮